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立足浙江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切实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一系列事关浙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高度重视对这些创造性的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从而更好推动实践发展。
进入21世纪,浙江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始终念兹在兹。他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掌握丰富翔实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21世纪之初浙江发展谋篇布局的大文章,“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不仅从战略上为浙江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还从战术上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省域层面具体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同志的谋划下,浙江还先后作出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不断为“八八战略”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基层一线的探索创新、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是贯穿《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两部著作的一条重要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他十分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创新实践成果和经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群众的实践创造、方法经验、需求愿望系统总结、及时提炼出来,概括凝炼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比如,提出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推进改革深化;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总结提炼创新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饱含辩证法,富有指导性。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是浙江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理论创新、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务实作风。
2.明确创新发展目标,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多项环境指标超标。资源与环境、市场与效益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浙江当时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变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任务,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正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习近平同志通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推动浙江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全局上谋划浙江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明确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使浙江成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为落实这一目标,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加强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部署、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培养和集聚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2003年以来,浙江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为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习近平同志推动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计划,鼓励各地以引进团队式人才和核心技术为关键,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提升浙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遍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推动成立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科技创新载体,凝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通过努力,浙江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530多家创新载体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1.2万多人(其中博士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000多人),超过了50年来创办的40家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规模。
3.聚焦促进制度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新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汇聚起全社会创新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时提出,要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推进“八八战略”这一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规则、意见、制度、办法,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均着眼于织密制度之网、搭建制度框架,形成了总体性的制度成果,不断推动“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
以制度创新激发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改革伟力,激发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激发和调动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他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进入21世纪,针对浙江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与农业生产关系相对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之后,他又在总结浙江瑞安等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并推广到全省,使浙江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从机关效能建设到强镇扩权改革,从领导下访到出台信访条例,从科技特派员制度到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民主恳谈”到村务监督,从以人为本、“防避抢”结合的防台方针到以“不死人、少伤人”为目标的防台救灾制度,从针对浙江自然灾害频发而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到农村住房保险,在习近平同志的积极推动倡导下,浙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创新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创新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红利,保障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注重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民生好事、难事和实事,努力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倡议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通过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创新,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在民主决策机制方面,全面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切实提升了重大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实施项目从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在责任落实机制方面,省、市、县、乡各级通过签订责任状等方式,将民生实事项目任务和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在督查考评机制方面,将考评权交给百姓,让群众当考官,真正做到“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人民说了算”。
4.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要突破浙江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不加快推动产业和产品升级,就不可能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明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2006年11月,在参观浙江工业博览会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企业产品创新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浙江制造”要向“浙江创造”迈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他进一步强调,建设科技强省,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并据此进一步筛选出2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浙江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数字浙江”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他指出,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应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数字城市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支撑平台,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面向城乡、以中心城市为基本单位的信息资源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切实加强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建成浙江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就参加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启活动。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网上技术市场。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淘宝网”,形成由省级中心、市级市场、县级分市场和高新园区分市场、专业市场组成的省市县一体化信息发布平台。
5.推动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文化内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文化大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他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就是要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2005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等“八项工程”,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精神的提炼弘扬。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并阐述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同年,他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创业。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鼓舞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
习近平同志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强调分类指导,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浙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许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电话:0571-57127030
邮件:81599156@qq.com